Category: Time Under Age

  • 勿忘“九·一八”

      勿忘“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用炮火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一个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逐渐展露出它的丑恶的嘴脸。 九一八,只要是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但是我们又真正做了些什么,我所能感到的只有悲哀。 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被丰富的物质生活所埋没,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目标,失去了理想。我们往往愿意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却总已不习惯谈理想,谈抱负,谈国家大事,谈社稷民生,大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孩子们也似乎习惯了被寄托,被麻木。在部分中国人的一身似乎有不可改变的规律,从一生下来开始,一切都是“好”的。从好的家庭到好的幼儿园,再到好的小学、中学,以至于大学,最后再组成一个好的家庭并闰一个有好的家庭的好的子女。一路都是好,却丝毫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为已谋利而不是为民造福。中国不需要十三亿你追我赶甚至尔 我诈的个体,中国只有十三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才能筑起最坚固的钢铁长城!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已习惯于边赚钱边享受,在人们的心中似乎缺少了一种寄托)——祖国。当他们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过去需要被证明时,他们才会后悔当初的追名逐利,他们才会惭愧当初的贪图享受,但是谁又能避免落到那个境地呢?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人爱享受只是因为刚刚富裕,他们都是爱国的。但我要说很多人的爱中是畸形的。当我们把东条英机这些战犯挂在嘴边漫骂时,我们是否想到千千万万为人民而牺牲的烈士呢?当我们强烈抗议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我们又是否会想起冷清的烈士灵墓呢,我觉得中国人有时是悲哀的,作为一个礼仪帮他们太顾及自己的面子,删除了表面文章,中国人很难再做些实事。我觉得当我们为小日本的反华言行而感到发指时,我们更应该关心关心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士们,更应该做出一些实事去弘扬这种氛围,日本反华右 决不是我们一两声谴责所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好我们能做的事,去真正仰慕我们的革命先辈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用自己的一生来为她增光添彩! 2006年9月18日,纪念“九·一八”事件七十五周年有感而发。

  • 英语学习荣辱之我见

      英语学习荣辱之我见 现在学习英语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学习英语时,我们又是否思考过它的深层意义呢? 学习英语,掌握一门必要的外语,固然有很多好处。它可以使我们了异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可以使我们更加接近外国文学名著,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地与外国人交流,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参观旅游和学习深造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又是否想到事物的另一面呢? 中国文化才是根本。随着“英语浪潮”的袭来,民族文化的淡忘程度愈加严重了。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今又有谁还会想起“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又有谁会谈论“二十四史”中经典故事,不仅仅是古代,就连近代、现代的文学作品都很难再进入人们的眼帘。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这是一扇窗户,一扇透露出民族文化逐渐消亡的窗户,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和警醒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出成绩。中国需要会英语的中国人,但需要中国人都会英语吗?如果每个人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我们还能在专长上有所突破吗?如果这们的话,还要等多少个世纪才能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呢?我想这不会是我们所期望的吧? 学以致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令人担忧。学习英语固然有许多好处,但我们是否能真正从中受益呢?中国即使有再多的人经常出国,再多的人在英语外境的外企中工作,再多的人需要经常翻阅外文书籍,只要除以13亿就将永远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几乎所有人,至少是大部分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有机会使用英语,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点一点把学过的忘光。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现在的英语教育体制有很大问题。对于英语学习无用论,有人可能会说08年的奥运会难道不需要大量的英语交流的工作人员吗?但是我要说,那些需要的是一些口语化的“专家”,而不是现在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的考试高手。现在的英语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对语法的掌握和做题的又快又准,但是对最关键的实践——口语却没有足够重视,所谓的口语测试也只是走过场,这样又怎样能提高我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呢? 在我们为能冒出几句英语而感到光荣时,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对民族文化的淡忘和对人生目标的偏离呢?我们又是否会为此感到羞耻呢?我想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 返校事记

      返校事记 2006年8月16日,高二一学年的生活有开始了,就在这一天,我也踏上了返校的征程…… 由于事先买好了12:30的车票,在一顿简单而又丰盛的午饭后,我就开始检查行李了。有了四年的住校经验,各项准备都很充分:书、衣服、床上用品、洗漱用品……很快,这些早已准备好的东西就都被装入了箱包。只是书有点多,很重,父亲又去北京旅游了,母亲送我,我有点发愁。 中午12点,我们准时出发,母亲二话没说,径直走向了装满书的行李箱。她一手握住上方的把手,另一只手尽力去托住箱子,艰难地使底下的两个轮子离开了地面。箱子被坠得都变了形,她却依然坚持着把它拎到了家门外,又艰难地把箱子轻轻的放在了地上。她的表情一下子轻松了,但包含着的喜悦却始终没有改变。我拎着两个包,还背着一个书包,虽然多,但都是衣物之类的东西,并不重。可是,不知怎么,我似乎很难迈出脚步。母亲关好电视、电扇,就准备锁门,在这时我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被勒得通红。“我拎箱子吧?”“没事,拎到楼下就可以拖了。”“那我拎到楼下吧?”“不用,你把你那几样弄好就行了。”我没有再一次要求,便先一步下了楼。我们家的楼层并不高——3层,但等了很长时间才在楼梯口看见母亲的身影。看着她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烈日似乎更熬人了。 打的到车站,检票上车,和通常一样,在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后,到了站,下了车。又是一趟的,这才到了目的地——淮阴中学。 太阳已经暗淡了许多,但我却丝毫没有一丝凉意。看着母亲拖着沉重的书箱,我们来到了宿舍大门口。一看住宿安排表,大惊失色——5楼。这次我没有犹豫,硬是从母亲手中夺过了箱子,一开始母亲仍然不肯,到手后才明白,那么重,叫人怎么拎,而母亲又是怎么拎的呢?一连串的问好充满脑海,就在这时不知从哪儿冒来的力气,我一口气把箱子搬进了宿舍,可当我再次观察母亲的眼神时,却发现一种莫名的失落,但面对我时她总是带着微笑。 又是例行公事的一项——收拾床铺。由于我睡的是上铺,母亲只能看着我一个人收拾。她站在床边递这送那,我也很细心地装扮着自己的小窝。毕竟是夏日,住惯空调间的我这一次才真正感受到汗流浃背的滋味,正当我燥热难耐时,惊喜地发现一双熟悉而又有些苍老的手,递来了一条湿毛巾,床边上还有一盆洗脸水。那正是我的母亲,看着她充满微笑的眼神,我顿时凉快了许多。 等到一切都弄好了,母亲才不舍地离开了校园。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没有流泪,更没有分别时的失落。毕竟在外四年多了,习惯了。母亲说她也习惯了,习惯了儿子不在身边的孤寂,习惯了为我而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但四年了,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却丝毫没有改变……